美联储按兵不动,降息之路究竟还有多远?

当地时间 5 月 7 日,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 FOMC 结束了今年第三次议息会议,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 4.25%-4.50%,并持续推进量化紧缩缩表,自 4 月起,国债停止再购买规模已从 250 亿美元 / 月放缓至 50 亿美元 / 月。这一决策符合市场预期,但会议背后透露出的信号,却让市场对美联储后续货币政策走向充满了疑问。本次会议未公布经济展望与点阵图,增量信息有限,美联储短期紧盯硬数据的态度,也让上半年降息的可能性愈发渺茫。那么,美联储缘何坚持按兵不动?未来降息之路又将如何演绎?
会议维稳,增量信息寥寥
在本次议息会议上,FOMC 官员一致同意维持现有利率水平,这已是自 2025 年 1 月以来,美联储连续第三次暂停利率调整。从近年美联储利率调整轨迹来看,2022 年 3 月至 2023 年 7 月,为应对通胀,美联储开启了漫长的加息周期,连续十一次上调基准利率,加息幅度不断调整。直至 2024 年 9 月,通胀压力有所缓解,美联储才启动降息周期,然而随后又多次暂停降息。此次维持利率不变,表明美联储在当前经济形势下,仍在谨慎权衡各方因素。
在资产负债表方面,美联储维持现有缩表节奏,美国国债每月赎回上限为 50 亿美元,机构债务和 MBS 每月赎回上限为 350 亿美元。不过,由于 5 月会议不涉及经济展望和点阵图更新,市场难以从中获取更多关于未来利率走向的明确指引。美联储目前的决策逻辑,更倾向于依据实际经济数据来调整政策,尤其是对硬数据的依赖程度较高,这也使得短期内降息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,上半年降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
滞胀隐忧,内部观点分歧
综合本次会议传递的信息,美联储的核心担忧仍是滞胀风险。鲍威尔在讲话中多次提及 “滞胀”,并表示美联储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尚未明显回落的硬数据上,对于降息时间点,并未给出明确暗示。自 4 月对等关税政策落地后,市场预期受到严重扰动。一方面,软数据显示,私人部门短期通胀预期大幅上行,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受挫,预示着未来失业率可能上升;另一方面,一季度 GDP 数据虽受进口激增等因素影响出现波动,但劳动市场数据依然保持相对稳定,关税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尚未在硬数据中充分显现。在此背景下,鲍威尔选择维持现状,暂不调整利率。
值得注意的是,美联储内部对于关税冲击的看法似乎已出现分歧。以鲍威尔为首的多数官员,担忧通胀反弹,坚持依赖硬数据,对降息持谨慎态度;而理事沃勒等少部分官员则认为,当前通胀是暂时性的,应在硬数据显著恶化前,提前降息以对冲经济下行风险。这种内部观点的分化,也增加了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。
会议要点,暗藏政策玄机
此次会议有几个关键要点,值得市场密切关注。首先,美联储着重强调了关税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,明确指出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,对滞胀的担忧显著加剧。这一点在 5 月 FOMC 会议声明中体现得尤为明显,声明较 3 月版本,在描述经济环境时,新增了对不确定性上升的强调。
其次,相较于软数据,美联储短期内更依赖硬数据来观测经济走势。这种数据依赖倾向,意味着在硬数据未出现明显恶化之前,上半年降息的概率极低,即便是市场此前普遍预期的 7 月首次降息,可能性也在逐渐降低。因为在美联储内部,谨慎观察硬数据、防范通胀回升风险、不急于降息的观点占据主导。
再者,鲍威尔在会议中并未明确指出通胀数据和劳动市场数据,哪一项对美联储的决策更为关键,也未给出清晰的降息路径指引。但从过往经验以及美联储的政策目标来看,劳动市场的稳定对于美国经济至关重要,未来劳动市场数据的变化,或许将成为触发美联储政策调整的关键因素。
此外,与美联储货币政策相比,当下关税谈判进展以及财政政策走向,对美国经济的短期影响更为显著。回顾美国历史上的贸易谈判,从启动沟通到最终签订自贸协定,平均耗时长达 18 个月,最短也需 4 个月。以此类推,本轮关税谈判要取得实质性、普遍性进展,可能至少要到今年三季度。在此期间,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,将持续给美国经济和美联储政策制定带来挑战。
市场反应,降息预期生变
会议结束后,市场迅速对美联储的决策做出反应。CME 数据显示,联邦基金利率期货交易者对降息的预期相对稳定,依旧维持 2025 年内可能有 3 次降息,首次降息在 7 月的预期。然而,考虑到美联储对硬数据的依赖以及当前经济数据的表现,7 月首次降息的预期或许过于乐观。
在资产市场方面,美国三大股指集体收涨,投资者似乎对美联储未采取更鹰派的政策立场感到欣慰。美债收益率有所下行,10 年期降 2.52BP 至 4.267%,2 年期降 1.24BP 至 3.770%,反映出市场对经济前景的担忧以及对未来利率下行的预期。美元指数上行至 99.9006,显示出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,美元的避险属性依然受到市场青睐。
展望未来,美联储短期内似乎难以通过货币宽松为市场提供支撑,下半年降息的具体时点也充满变数。目前来看,存在两种可能的货币政策路径:一是美联储继续坚持数据依赖原则,等待经济明显恶化后,在年末启动降息;二是美联储逐渐倾向沃勒的观点,提前忽视短期通胀压力,通过降息来保护经济增长。
在第一种情形下,权益资产可能随着企业盈利预期的下降而再度下跌,直至经济恶化程度促使美联储快速降息,同时特朗普政府的减税等刺激政策实质性落地,才可能迎来转机。长端美债收益率则可能随着经济预期的持续下滑而震荡走低,一旦快速降息开启,收益率可能加速下行,中枢稳定在 4% 以下。美元指数走势与美债收益率相似,中枢将进一步弱化。
而在第二种情形下,美联储可能在下半年初就开始温和降息,权益资产将以震荡走势为主,观察经济在降息和关税政策影响下的实际表现。若降息能够有效缓解关税对经济的冲击,且减税政策顺利落地,权益资产有望重新开启上行通道。长端美债收益率方面,可能先跟随降息趋势下行,随后在总需求改善、财政扩张的压力下有所反弹,中枢维持在 4% 左右。与美债收益率不同的是,美元指数可能在特朗普政府长期改革框架下走弱,但幅度相对第一种情形较小。
综合分析,当前第一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相对更高。一方面,关税谈判进展缓慢,短期内难以达成实质性协议;另一方面,美国经济增长惯性仍在延续,私人部门存货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通胀上升和劳动市场下行压力,使得 7 月美联储可能仍缺乏足够的数据来判断是否应该降息。不过,从全年通胀走势来看,预计 2025 年通胀中枢不会明显高于 3.0%-3.5% 的范围,不会改变长期通胀趋势,因此美联储货币政策不会持续收紧,年内仍有望降息 50-75BP,只是降息节奏和时间点存在较大不确定性,市场需持续关注美联储后续决策以及经济数据的变化 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